长期以来,有关中医体质内容,仅散见于一些医学名著和文献,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。上个世纪70年代,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、基础与临床研究,并应用文献学研究方法、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模糊聚类等现代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,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,如体质四项基本原理:体质过程论、心身构成论、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,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;
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口,它突出地反映在“体质为本,形神构成、体病相关、可分可调”等基本论点
2005年,由王琦教授主编、19所中医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《中医体质学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,该书是教育部“十五”“211工程”建设项目中编写的教材之一,为中医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。
2009年4月9日,中华中医药学会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标准正式发布,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与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,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、养生保健、健康管理提供依据,使体质分类科学化、规范化。王琦教授团队经过30多年的研究,对全国21984例流行病学调查,根据人体形态、生理功能、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,对体质进行分类,并应用了流行病学、免疫学、分子生物学、遗传学、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,经中医临床专家、流行病学专家、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。
中医体质的九种基本分类,即平和、气虚、阳虚、阴虚、血瘀、痰湿、湿热、气郁、特禀。